吐血(附论)
夫吐血病有三种;一则缘心肺蕴热。血得热则妄行,下流入胃。胃受之则满闷,气道,奔冲甚伤
方
(出《千金方》)
治吐血,胸中寒痛。
芍药干姜茯苓桂心当归大黄芒硝(各二两)阿胶甘草人参(各二两)麻黄上咀,以
(一名干地黄汤出《千金》)
治吐血方。
伏龙肝(鸡子大二枚)桂心(去粗皮)干姜(炮裂)当归芍药白芷甘草(炙锉)阿升)上咀,以酒衄,一方无阿胶,
救脉汤
(一名人参救肺散出《试效方》)
治吐血咳血。
升麻柴胡人参苍术(各一钱)当归梢熟地黄白芍药黄(各二钱)苏木(半两)
羚羊角汤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
羚羊角(镑三两)伏龙肝(五两)熟艾(炒一两)地榆(去土)牛膝(去酒浸苗焙)牡丹皮蓟根(各三两)鸡苏叶(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
二神汤
(出《朱氏集验方》)
治吐血绝妙,男子妇人吐红之疾。盖是久
病,或操作急劳,损其营卫,壅滞气血,遂致妄行所致。若投以藕汁生地黄等凉剂治
之,必求其死矣。每遇甘草(炙)干姜(炮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十七沸,带热呷,空心、
地黄饮
(出《千金方》)
治忽吐血一两口。
干生地黄(焙五两)王不留行牡丹皮(各二两)赤芍药萆(各四两)麦门冬
(去心焙)以生地黄汁三升,水数剂取瘥。赤芍药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唾血。
赤芍药当归(切焙)附子(炮裂去脐皮)黄芩(去黑心)白术甘草(炙锉各一两)阿胶日三服。
桑白皮散治吐血。
桑根白皮(六两)生姜屑(六两)柏叶鸡苏(各四两)小蓟根(五两)干地黄(七两)再,渐渐加至二三匕
(出《医方大成》)
饮食过饱,驰骋
久则吐血、咯血、鼻
海味猪鸡一切发风之物,
连病此极重,可谓百药不效。偶姜白术(二两)人参(去芦)白茯苓(去黑皮)黄(各一两蜜炙)柴胡(去芦一分)山药一钱半,水一盏,姜三片
茅根散
(出《经验良方》)
治吐血。
鸡冠花马蔺菜根柳枝枫枝白茅根生姜甘草(各等分)上咀,以酒一升半,
鸡苏七味汤
(出《经验良方》)
治血病有二种。一者缘堕地损内伤而致此
病,二者缘积热兼劳而有此病。若内伤自须根据前内损大便血等诸方救之。若累积劳吐
血,更无余候。但觉心中,似欲吐,背上烦热,便致此病,宜以此药及桑白皮散
疗之。
鸡苏(五两)生地黄(切)青竹茹(各一升)生姜桑白皮(各六两)小蓟根(切六合)生行十里久。若一剂桑白皮散服之。
犀角汤
(出《千金方》)
治吐血酒客中温疫热毒,干呕心烦者。
蒲黄犀角栝蒌根甘草(各二两)葛根桑寄生(各三两)上咀。以水七升,煮取三
通圣散
(出《圣济总录》)
治肺损吐血嗽血。
金星石银星石云母太阴玄精石阳起石不灰木用等分。以干锅子一枚,先以罗过重,准静室中,宿,取出收之。每每服一钱或临卧各一服。
乌金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及一切血病,诸药不效者。
鲤甲犀角(镑)黄明胶赤鲤鱼皮(各一两)胎发(一两半)独角仙(一枚去翅头足)去火放冷。取晕,昏迷闷乱,痢肠风,及五痔积聚物为效。
紫苏散
(出《圣惠方》)
治吐血,并衄血不止。
紫苏生干地黄(各二两)桂心当归牛膝(去苗)阿胶(捣研炒令黄燥各一两)上为
天门冬丸
(出《医方大成》)
治吐血咯血,大能润肺止嗽。
天门冬(一两)甘草白茯苓阿胶(各半两)杏仁(炒)贝母(各七钱)上为末,炼蜜丸
五通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
巴豆(五十枚去皮)白面(一两)郁李仁(三百五十枚)盐豉(三百五十粒)伏龙肝(二两)钱,温蜜水调半盏,生油两
阿胶散
(出《圣济总录》)
治男子妇人,咯血吐血。
阿胶(炒令燥)白芨白芷白蔹黄柏(去粗皮蜜水浸炙赤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三钱
竹叶芍药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衄血,大小便出血。
竹叶(六合)赤芍药甘草(炙锉各一两)阿胶(炙燥三两)当归(切一两焙半)上粗捣
人参汤治吐血咯血。
人参川芎茯苓半夏(制各三分)甘草(各一分)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
固荣散治吐血便血。
白芷(半两)真蒲黄(炒一两)甘草(炙三钱)地榆(去芦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温酒
犀角地黄汤治寸芤血在胸,吐血者。
生地黄(二两)黄芩(一两半)黄连(一两)大黄(半两)上咀,秤一两,水二钱,煎至
乌梅散治吐血。
马鞭草(二钱)罂粟壳(大者四个去瓤梗)甘草(二钱)大乌梅(一个)上为粗末,每服三
黄散治吐血。
黄(锉)白芨白蔹黄明胶(炒令燥各二两)上为散,每服二钱,糯米粥饮调下。
云散治吐血。
柏叶百合人参阿胶(炙令燥各三两)上为散,每服二钱,用糯米粥饮调下。
煮肺散治吐血,补肺。
杏仁(一百二十九粒去皮尖新瓦上焙研)百合(四两)糯米(一合)葱白(三茎同杏仁法)片切,药细嚼
艾叶散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
干姜阿胶柏叶(各二两)艾(一把)上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内马通汁一升,煮
瓜蒂散凡吐血后体中但觉奄奄然,心中不闷者辄自愈。假令烦躁心中闷乱,纷纷
呕吐颠倒
焦有邪,则伤参汤)瓜蒂(二分)杜蘅人参(各一分)上为末,每服一钱,或无水浆,但得下即可,羸人少减
辰胶散治大人小儿吐血。
阿胶(炒)蛤粉(各一两)辰砂(少许)上为细末,和粉红色藕节,擂汁和蜜调下。
神效金珠丸治吐血。
丹砂(半两)金箔(四片)蚯蚓(三条)上先将金箔丹砂研细,后将蚯蚓研,和前二味为丸
神效散治吐血咯血,一名鹿角胶丸。
鹿角胶(炙令燥)黄柏(去粗皮各半两)杏仁(四十九枚汤去皮尖麸炒黄)上为散,每服一含化咽津。
金粉汤治吐血。
熟干地黄(焙)蒲黄(各一两)芎(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糯米十四粒
绵灰散治吐血咯血。
新绵(一两烧灰)黄明胶(炙令燥)黄柏(去粗皮蜜炙为末各一两)上细研,每服一钱,地
金沙汤治吐血咯血。
紫金沙(野蜂窠蒂是半两)贝母(去心二钱生用)芦荟(一钱)上粗捣筛,每服二钱,水半
紫参散治吐血热极。
紫参阿胶(炒燥各二两)甘草(炙锉二两)上为散,每服二钱,温糯米饮调下,不计时候
杏蜜膏治吐血。
猪肺(一具用瓷器煮烂冷水浸去膜)杏仁(去皮尖双人炒)蜜(熬熟各二两)上同研饭上蒸
藕汁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
白茯苓(去黑皮)生干地黄(焙)蒲黄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生藕汁半盏调匀,顿服
三物汤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及大小便血。
生地黄(七两半)阿胶(炙令燥三两)白蔹(八两)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煎至八分
地黄阿胶散
(出《圣济总录》)地黄汁(六合)牛皮胶(一两细切)生姜(一块如大拇指捶碎)上先用铜器中,煎十数沸,
固荣散
(出《朱氏集验方》)
治吐血。
蒲黄地榆(各二两)滑石(四两)甘草(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温酒调下,次用后灵砂丹(二丸)黑锡丹(二十丸)养正丹(十丸)来复丹(三十丸)上件一处作一服,用汤
黄散
(出《指南方》)
治吐血。
黄糯米阿胶(炒燥等分)上为末,米饮调下二钱,不计时候。
治吐下血。
用枸杞根皮子为散,煎服。
治吐血咯血。
用白胶一两,切作小片子,炙令黄,新绵一两,烧作灰细研,每服一钱,新米饮调下,不
伏龙肝散治吐血、泻血、心腹痛。
多年垩壁土地炉中土伏龙肝上等分,每服一块如拳大,水二碗,煎一碗,澄清服,白
地黄煎
(一名活鳖煎出《圣惠方》)
治心经火热,脉洪数,或吐或衄。
生地黄汁(半升)大黄(一两)上将地黄汁熬干一半,入大黄末,熬成膏,丸如梧子大,服,一
青香柿
(出《澹寮方》)
治吐血。
铜青白胶香(各一钱)上为末,入干柿内,湿纸裹煨嚼吃。
云雪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
云雪(寒食面即是)蒲黄(各一两)上并生用研匀,每服二钱,冷水调下。
香草汤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
莎草根(去毛用五两)甘草(一两锉炙)上粗捣筛,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温
朱粉散
(出《圣济总录》)
治诸般吐血。
丹砂(研飞)蛤粉上等分研细,合和令匀,每服二钱,酒调下。
黄药散
治吐血咯血。
黄药子防己上等分同研末,每服一钱,煎小麦汤调下,吐甚者、一服减,二服定。
地黄饮
(一名地黄煎出《圣惠方》)
治肺损吐血不止,及舌上或出血如簪
孔。
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调二钱
(出《圣济总录》)诃黎勒(生为末)白面(炒)上等分,每服二钱,糯米粥调下。
白胶散
(出《澹寮方》)
治吐血。
地黄汁(一升二合)白胶香(二两)上以瓷器盛,入甑蒸,候胶消服。
地黄煎治吐血。
生地黄汁藕节汁蜜上各等分,银铫儿煎略沸,待温,用匙挑入口。
补肺散
(出《卫生宝方》)
治肺破吐血嗽血,治不瘥者。
猪肺(一具不破者)雌黄(三钱研细)蒲黄(三钱炒熟)桑白皮(半两为末)上三味和匀
小蓟散治咯血吐血。
佛座须小蓟(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稀粥饮下。
柏叶散
(《澹寮方》)
治吐血下血,其证因内损,或因酒食劳损。或心肺脉
破,血气妄行,侧柏叶(蒸干)人参(各一两焙干)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飞罗面二钱,新汲水调,如稀出火毒,每服三
治忽吐血一两口,或者心衄,或内崩方
(出《千金方》)用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顿服。
血余散
(出《圣惠方》)
治吐血,或心衄、或内崩,或舌上出血,如簪孔
者。用烧乱发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方汗鼻出血。用一字吹入鼻内,吐血、衄
血,米饮汤调下,亦治小
又方
(出《圣惠方》)
治吐血。
用桂心末,以糯米粥饮,调下方寸匕,日夜,二十服。一方水汤各半盏,浓调趁热吃。
南阳
治忧恚吐血,胸膈疼痛,及虚劳唾血。
用生地黄五斤,绞取汁,于银锅内,微火煎三沸,投白蜜一升。又煎取三升,每服半升,日一
紫菀丸
(出《指南方》)
治吐血后咳血。
紫菀(去苗土枝梗)五味子(炒各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
治吐血
(出《百一选方》)用松烟墨汁服之。
地黄煎丸
(出《余居士选奇方》)
治吐血遍服药不效者。
用生地黄一斤,洗净细捣取汁,其滓,再入好酒少许,又取汁令尽,附子一两半,炮去皮脐为细十丸
掌中金
(出《百一选方》)
治吐血。
用真蒲黄、黄药子等分,用生麻于手心内调,以舌舐之。
藕节散
(出《经验良方》)
治吐咯血。
用藕节研汁,调飞罗面稀服。
柳花散
(出《经效良方》)
治吐血。
用柳絮不拘多少,焙干碾为细末,温米饮下。
治吐血,
(出《余居士选奇方》)用蚕蜕子,不拘多少烧灰,二钱,井水调下。
青金散
(出《肘后方》)
治吐血、咯血。
用干莲叶,即经霜败荷叶最佳,烧灰为末,二钱,饭饮或井花水调下,食后及临卧服,一方
治吐血
(出《经验良方》)用白鸡冠花,醋浸煮七次为末,二钱热酒下。
郁金散
(出《经验良方》)
治吐血呕血。
用郁金、甘草等分为末,新汲水调下一钱,甚者三服愈。
荆芥汤
(出《经验良方》)
治吐血咯血。
用荆芥连根,洗净捣汁,半盏饮之,无生者,穗为末,熟水调,温服之。
又方
(出《经验良方》)用黄丹,不拘多少、细研,发时用新汲水,调下二钱。
龙骨散
(出《三因方》)
治吐血、鼻衄,过多不断。
用龙骨为末,以竹管吹半钱入鼻中,九窍出血,皆可用。昔有人衄一斛,众方不瘥,用此方
又方随鼻左右衄,以新水洗足。
茜根散
(出《圣惠方》)
治大人小儿吐血。
用茜根不计多少,杵为细末,大人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食前一日三服,小儿每服一钱,分
治口中血腥,吐血红丝咳嗽。
用熟地黄干嚼酒下,又为末酒调下。
独圣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
上用晚桑叶,不计多少,微焙为细末,每服三钱,冷腊茶调如膏,入麝香少许,夜卧含化咽
人参散
(出《王氏博济方》)
治吐血咯血。
用人参一两,为细末,五更鸡鸣时,打鸡子清,调如稀糊,匙抄服。若服一两人参尽,甚好自然面啜日,
槲叶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
上槲叶不拘多少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五沸,和滓温服,不拘时候。
糯米饮
(出《圣济总录》)
治肺损吐血。
用薜荔一二十叶,纸包贴放着肉处至干,旋研罗作细末,每服先研糯米浓饮,煎若饼面稀稠
黑神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
用栝蒌取端正者,纸和泥通裹,于顶间留一眼,存性,地坑内合一宿,取出为散,每服三
艾灰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
用艾不拘多少,烧灰细研,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又擂自然汁,与蜜等分,重汤熬为膏服
治吐血方
(出《圣济总录》)用蛇蜕烧灰研细,每服一钱,冷熟水调下,不拘时候。
天南星散
(出《圣济总录》)
治吐血。
用天南星一两,锉如骰子大,以炭灰汁浸一宿,漉出汤洗。焙干为散,每服一钱,酒磨自然
又方
(出《圣惠方》)用白药四两,烧存性,以盏盖地上,出火毒为末,每服三钱,糯米饮调下。
立效方
(出《圣惠方》)
治吐血。
用侧柏叶焙干,如仓卒难干,新瓦焙为末,每服三钱,米饮调,食后服。一方柏叶加赤土拌
比金散
(《肘后方》)
治吐血热极,并呕血。
用黄柏二两涂蜜,于慢火上,炙焦捣末,每服二钱,温糯米饮调下,一方麦门冬熟水调下。
蓟叶汤
(出《圣惠方》)
治心热、吐血口干。
用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顿服。
治吐血立效方
(出《圣惠方》)用白蒲薄纸五张烧灰,以水调,顿服之。
治吐鲜红方
(出《圣惠方》)用红绵三寸烧灰,研为末,水调服,一方用红花。
又方
(出《圣惠方》)以乌贼鱼骨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
又方
(出《圣惠方》)上浓煮鸡苏汁饮之,以多为妙,亦疗下血佳。
槐花饮
(出《余居士选奇方》)
治酒毒吐血方。
槐花(一合炒焦)白矾(五合生)上二味研细,只作一服,水一碗,煎至半碗,温服立效。
又方
用贝母一两,炮令黄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
又方
以石榴树根下地龙粪,不限多少,细研,新汲水一中盏,调三钱饮之。
又方
用楮叶捣绞取汁,不计时候,服一小盏。
羊角散治吐血喘咳上气者。
羊角(二枚炙焦)桂心末(二两)上为末,每服一二匕,日三服,以糯米粥调下。
麻黄桂枝汤
(《东垣兰室方》)白芍药甘草(补肺)黄麻黄(各一钱去其外寒)麦门冬人参(各三分,益上焦元气(半钱以补表虚)盏去滓,临卧热服,只
伏龙肝散治吐血,心胸气急疼痛。
地黄汤治呕吐脓血。
生地黄(洗焙)川芎(各一两)半夏(制)甘草(炙各三分)南星(汤洗七次)芍药白芷梅一个,煎服
藕节丸治伤力吐血。
干藕节(五两)人参(一两半)款冬花干莲肉蛤粉(各一两)干山药杏仁(各一两子大,每服八十
黄散治吐血,此皆由脏气虚,气上冲所致。
黄(锉)白芍药芎当归桂心黄芩甘草(炙微以上赤锉碎各一两)上为散,每
绵胶散治肺损吐血。
新绵(烧灰研)黄明胶(炙燥捣末)上等分研匀,每服一钱,临卧糯米饮调下,不计年岁
治伤力吐血。
用猪肝煮熟,蘸白芨末服之。
治吐血。
益智(一两生)朱砂(二钱)青皮(半两)上为细末,灯心汤,加麝香少许,调服之。
又方
生刺蓟(三两)生地黄上捣绞取汁,入白蜜一两,煎三五沸,不拘时候温服。
红花散治吐血。
红花(一两)诃黎勒(三枚连核生用)川朴硝(五两)上为散,每服三钱,以酒半中盏,水
香附子(一两烧存性)蒲黄(一两炒)上为末,每服三钱,取大眼桐皮,刮去青取白,浓煎
地血散治一切吐血咯血,能解一切毒,及诸热烦躁。
茜草根(四两)大豆(一两)黄药子甘草(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
人参阿胶饮治吐血。
上用糯米二合,净洗煮粥,入阿胶一片,小者二片,生姜少许同煎,候微温胶化,入人参末
四生丸
(出《十便良方》)
治吐血。
生地黄生柏叶生艾叶生荷叶(等分)上四味烂捣成团,如鸡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三
阿茄丸
(出《指南方》)
治先吐血,后嗽血。
胡椒小柏皮紫檀郁金茜根(各等分)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
又方
(出《朱氏集验方》)
治吐血及男子失血劳疾。
上用妇人初生男子胎衣,以长流水直走不住,洗去恶血。待清汁出方妙,以酒煮,直待烂为觉干加茯苓
治吐血
(出《本草》)以椰子浆饮之。
治吐血
(出《本草》)用铛墨细研,以酒或水调,温服之。
治吐血立效。
上用生藕,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入蜜一匙,搅匀服之。
- 卷一 方脉总论
- 卷二 方脉总论
- 卷三 方脉总论
- 卷四 方脉总论
- 卷五 方脉药性总论
- 卷六 五运六气图
- 卷七 运气图
- 卷八 运气图
- 卷九 运气图
- 卷十 运气图
- 卷十一 运气图
- 卷十二 运气图
- 卷十三 脏腑总论
- 卷十四 肝脏门
-
卷十五 肝脏门
-
├─
肝壅头目不利(附论)
-
├─
肝风冷转筋(附论)
-
├─
肝风筋脉抽掣疼痛(附论)
-
├─
肝风毒流注入脚膝筋脉疼痛(附论)
-
├─
薄厥(附论)
-
├─
肝劳(附论)
-
├─
肝厥(附论)
-
├─
煎厥(附论)
-
├─
肝病筋急(附论)
-
├─
筋极(附论)
-
├─
筋实极
-
├─
筋虚极
-
├─
肝壅头目不利(附论)
- 卷十六 心脏门
- 卷十七 心脏门
- 卷十八 心脏门
- 卷十九 心脏门
- 卷二十 脾脏门
- 卷二十一 脾脏门
- 卷二十二 脾脏门
- 卷二十三 脾脏门
- 卷二十四 脾脏门
-
卷二十五 脾脏门
-
├─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
├─
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附论)
-
├─
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附论)
-
├─
脾胃气虚弱肌体羸瘦(附论)
-
├─
脾胃壅热呕哕(附论)
-
├─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 卷二十六 肺脏门
- 卷二十七 肺脏门
-
卷二十八 肺脏门
-
├─
肺痿小便数(附论)
-
├─
肺脏痰毒壅滞(附论)
-
├─
肺脏伤风冷多涕(附论)
-
├─
肺脏伤风冷声嘶不出(附论)
-
├─
肺气面目四肢浮肿(附论)
-
├─
肺脏风毒生疮(附论)
-
├─
肺中寒(附论)
-
├─
皮虚实(附论)
-
├─
气极(附论)
-
├─
肺痿小便数(附论)
- 卷二十九 肾脏门
-
卷三十 肾脏门
-
├─
肾劳(附论)
-
├─
肾寒(附论)
-
├─
肾胀(附论)
-
├─
肾着(附论)
-
├─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附论)
-
├─
肾劳(附论)
-
卷三十一 肾脏门
-
├─
肾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附论)
-
├─
肾脏冷气卒攻脐腹疼痛(附论)
-
├─
肾脏风冷气(附论)
-
├─
肾脏风虚耳鸣(附论)
-
├─
肾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附论)
-
卷三十二 肾脏门
-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附论)
-
├─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附论)
-
├─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附论)
-
├─
肾虚多唾(附论)
-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附论)
- 卷三十三 肾脏门
- 卷三十四 胆腑门
- 卷三十五 胃腑门
-
卷三十六 胃腑门
-
├─
胃反(附论)
-
├─
胃反(附论)
- 卷三十七 大肠腑门
-
卷三十八 大肠腑门
-
├─
脏毒下血
-
├─
脏毒下血
-
卷三十九 大肠腑门
-
├─
大小便不通(附论)
-
├─
大便秘涩不通(附论)
-
├─
导引法
-
├─
大小便不通(附论)
-
卷四十 大肠腑门
-
├─
大便不禁(附论)
-
├─
脱肛(附论)
-
├─
肛门有虫发痒(附论)
-
├─
肛门赤痛(附论)
-
├─
大便不禁(附论)
- 卷四十一 小肠腑门
- 卷四十二 膀胱腑门
- 卷四十三 三焦腑门
- 卷四十四 头门
- 卷四十五 头门
- 卷四十六 头门
-
卷四十七 头门
-
├─
风头旋(附论)
-
├─
风头眩(附论)
-
├─
导引法
-
├─
膈痰风厥头痛(附论)
-
├─
风头旋(附论)
- 卷四十八 头门
- 卷四十九 头门
- 卷五十 头门
- 卷五十一 面门
- 卷五十二 面门
- 卷五十三 耳门
- 卷五十四 耳门
- 卷五十五 耳门
-
卷五十六 鼻门
-
├─
总论
-
├─
鼻塞气息不通(附论)
-
├─
鼻塞不闻香臭(附论)
-
├─
鼻(附论)
-
├─
鼻中生息肉(附论)
-
├─
鼻痛(附论)
-
├─
总论
- 卷五十七 鼻门
- 卷五十八 口门
- 卷五十九 舌门
- 卷六十 咽喉门
- 卷六十一 咽喉门
- 卷六十二 咽喉门
-
卷六十三 咽喉门
-
├─
咽喉肿痛(附论)
-
├─
咽喉肿痛(附论)
- 卷六十四 咽喉门
- 卷六十五 牙齿门
-
卷六十六 牙齿门
-
├─
牙齿疼痛
-
├─
牙齿疼痛
- 卷六十七 牙齿门
-
卷六十八 牙齿门
-
├─
虫蚀牙齿
-
├─
虫蚀牙齿
- 卷六十九 牙齿门
- 卷七十 牙齿门
- 卷七十一 眼目门
- 卷七十二 眼目门
- 卷七十三 眼目门
- 卷七十四 眼目门
- 卷七十五 眼目门
- 卷七十六 眼目门
- 卷七十七 眼目门
-
卷七十八 眼目门
-
├─
内外障眼
-
├─
内外障眼
- 卷七十九 眼目门
- 卷八十 眼目门
- 卷八十一 眼目门
- 卷八十二 眼目门
- 卷八十三 眼目门
- 卷八十四 眼目门
- 卷八十五 眼目门
- 卷八十六 眼目门
- 卷八十七 诸风门
-
卷八十八 诸风门
-
├─
中风
-
├─
中风
- 卷八十九 诸风门
- 卷九十 诸风门
- 卷九十一 诸风门
-
卷九十二 诸风门
-
├─
中风失音不语(附论)
-
├─
中风舌强不语(附论)
-
├─
风口噤(附论)
-
├─
风(附论)
-
├─
风口眼斜(附论)
-
├─
中风失音不语(附论)
-
卷九十三 诸风门
-
├─
风瘫痪(附论)
-
├─
中风身体不遂(附论)
-
├─
导引法
-
├─
风瘫痪(附论)
-
卷九十四 诸风门
-
├─
中风半身不遂(附论)
-
├─
风腰脚不遂(附论)
-
├─
中风半身不遂(附论)
- 卷九十五 诸风门
- 卷九十六 诸风门
-
卷九十七 诸风门
-
├─
风偏枯(附论)
-
├─
导引法
-
├─
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附论)
-
├─
导引法
-
├─
风身体疼痛(附论)
-
├─
风偏枯(附论)
-
卷九十八 诸风门
-
├─
中风百节疼痛(附论)
-
├─
风腰脚疼痛(附论)
-
├─
风走注疼痛(附论)
-
├─
风入腹拘急切痛(附论)
-
├─
中风百节疼痛(附论)
- 卷九十九 诸风门
-
卷一百 诸风门
-
├─
痫(附论)
-
├─
痫(附论)
- 卷一百一 诸风门
- 卷一百二 诸风门
- 卷一百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四 诸风门
- 卷一百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六 诸风门
- 卷一百七 诸风门
- 卷一百八 诸风门
-
卷一百九 诸风门
-
├─
大风癞病(附论)
-
├─
大风癞病(附论)
-
卷一百十 诸风门
-
├─
大风癞病
-
├─
大风癞病
-
卷一百十一 诸风门
-
├─
白癞(附论)
-
├─
乌癞(附论)
-
├─
大风眉须堕落(附论)
-
├─
大风出虫(附论)
-
├─
白虎风(附论)
-
├─
白癞(附论)
- 卷一百十二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三 诸风门
-
├─
破伤风附论
-
├─
破伤风附论
-
卷一百十四 诸风门
-
├─
诸风难治附论
-
├─
诸风难治附论
-
卷一百十五 诸风门
-
├─
诸风杂治
-
├─
诸风杂治
-
卷一百十六 诸风门
-
├─
诸风杂治
-
├─
诸风杂治
- 卷一百十七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
├─
中湿附论
-
├─
中湿附论
-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一 伤寒门
-
├─
伤寒总论
-
├─
伤寒总论
-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三 伤寒门
-
├─
伤寒运气精华
-
├─
伤寒运气精华
- 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
├─
歌诀
-
├─
歌诀
-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
├─
辨脉法第一
-
├─
平脉法第二
-
├─
辨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
-
├─
伤寒例第三
-
├─
辨湿脉证第四
-
├─
辨脉法第一
-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六
-
├─
辨太阳脉证并治法下第七
-
├─
释音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
├─
辨阳明脉证并治第八
-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
辨太阴脉证并治第十
-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辨阳明脉证并治第八
-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四 伤寒门
-
├─
伤寒发豌豆疮(附论)
-
├─
伤寒鼻衄(附论)
-
├─
伤寒后热毒攻眼(附论)
-
├─
伤寒咽喉痛(附论)
-
├─
伤寒发豌豆疮(附论)
-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
├─
伤寒干呕(附论)
-
├─
伤寒呕哕(附论)
-
├─
伤寒咳逆(附论)
-
├─
伤寒口舌生疮(附论)
-
├─
伤寒吐血(附论)
-
├─
伤寒干呕(附论)
-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
├─
伤寒蓄血(附论)
-
├─
伤寒舌肿(附论)
-
├─
伤寒咳嗽(附论)
-
├─
伤寒霍乱(附论)
-
├─
伤寒心腹痞满(附论)
-
├─
伤寒胸膈痰滞(附论)
-
├─
伤寒蓄血(附论)
-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
├─
伤寒后不得眠(附论)
-
├─
伤寒虚汗不止(附论)
-
├─
伤寒毒攻手足(附论)
-
├─
伤寒余热不退(附论)
-
├─
伤寒后不得眠(附论)
-
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
├─
伤寒两感(附论)
-
├─
伤寒两感(附论)
-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
├─
伤寒发黄(附论)
-
├─
伤寒百合(附论)
-
├─
伤寒狐惑(附论)
-
├─
伤寒身体疼痛(附论)
-
├─
坏伤寒(附论)
-
├─
伤寒发黄(附论)
-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
├─
伤寒下痢(附论)
-
├─
伤寒下脓血痢(附论)
-
├─
伤寒自利(附论)
-
├─
伤寒大便不通(附论)
-
├─
伤寒小便不通(附论)
-
├─
伤寒下部疮(附论)
-
├─
伤寒下痢(附论)
-
卷一百四十四 伤寒门
-
├─
伤寒后身体虚肿(附论)
-
├─
伤寒后骨节烦疼(附论)
-
├─
伤寒后腰脚疼痛(附论)
-
├─
伤寒后咽喉闭塞不通(附论)
-
├─
伤寒后失音不语(附论)
-
├─
伤寒后虚羸(附论)
-
├─
伤寒后虚损梦泄(附论)
-
├─
伤寒后身体虚肿(附论)
-
卷一百四十五 伤寒门
-
├─
伤寒后心虚惊悸(附论)
-
├─
伤寒后夹劳(附论)
-
├─
伤寒后虚羸盗汗(附论)
-
├─
伤寒后肺痿劳嗽(附论)
-
├─
伤寒后发疟(附论)
-
├─
伤寒后发豌豆疮灭瘢痕(附论)
-
├─
伤寒后心虚惊悸(附论)
-
卷一百四十六 伤寒门
-
├─
伤寒后香港脚(附论)
-
├─
伤寒后劳复(附论)
-
├─
伤寒后阴阳易(附论)
-
├─
伤寒后脾胃气不和(附论)
-
├─
伤寒后宿食不消(附论)
-
├─
伤寒后不思饮食(附论)
-
├─
伤寒后香港脚(附论)
-
卷一百四十七 伤寒门
-
├─
伤寒杂治(附论)
-
├─
伤寒杂治(附论)
-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 卷一百四十九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一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三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五 身体门
-
├─
五种腰痛(附论)
-
├─
五种腰痛(附论)
- 卷一百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五 风湿腰痛(附论)
-
├─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附论)
-
├─
腰脚疼痛挛急不得屈伸(附论)
-
├─
腰痛(附论)
-
├─
猝腰痛(附论)
-
├─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附论)
- 卷一百五十六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七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八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九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
├─
咳嗽短气(附论)
-
├─
咳嗽上气(附论)
-
├─
咳嗽面目浮肿(附论)
-
├─
咳嗽呕吐(附论)
-
├─
咳嗽失声(附论)
-
├─
咳嗽短气(附论)
-
卷一百六十二 喘嗽门
-
├─
咳嗽上气唾脓血(附论)
-
├─
咳嗽痰唾稠粘(附论)
-
├─
咳嗽不得卧(附论)
-
├─
咳嗽熏法
-
├─
咳嗽上气唾脓血(附论)
- 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 卷一百六十四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五 痰饮门
-
├─
一切痰饮
-
├─
一切痰饮
- 卷一百六十六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七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八 积聚门
-
卷一百六十九 积聚门
-
├─
积聚
-
├─
积聚
- 卷一百七十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一 积聚门
-
├─
息贲(附论)
-
├─
贲豚(附论)
-
├─
息积(附论)
-
├─
导引法
-
├─
积聚心腹胀满(附论)
-
├─
息贲(附论)
-
卷一百七十二 积聚门
-
├─
积聚心腹痛(附论)
-
├─
积聚宿食不消(附论)
-
├─
积聚心腹痛(附论)
- 卷一百七十三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四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五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七 消渴门
-
├─
消渴
-
├─
消渴
- 卷一百七十八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九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二 诸气门
-
├─
一切气
-
├─
一切气
- 卷一百八十三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四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五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六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七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八 诸血门
- 卷一百八十九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
大衄(附论)
-
├─
鼻久衄(附论)
-
├─
衄蔑(附论)
-
├─
肺脏壅热吐血(附论)
-
├─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附论)
-
├─
呕血(附论)
-
├─
唾血(附论)
-
├─
九窍四肢指歧间出血(附论)
-
├─
血妄行(附论)
-
├─
汗血(附论)
-
├─
诸失血(附论)
-
├─
大衄(附论)
- 一百九十一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二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门
-
├─
湿肿(附论)
-
├─
猝浮肿(附论)
-
├─
膜外气(附论)
-
├─
水气心腹鼓胀(附论)
-
├─
水气脚膝浮肿(附论)
-
├─
大腹水肿(附论)
-
├─
水气遍身肿满(附论)
-
├─
湿肿(附论)
-
卷一百九十四 水病门
-
├─
水肿胸满气急(附论)
-
├─
水肿咳逆上气(附论)
-
├─
水肿小便涩(附论)
-
├─
蛊病(附论)
-
├─
水蛊(附论)
-
├─
水肿胸满气急(附论)
- 卷一百九十五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六 黄疸门
-
├─
三十六黄附论
-
├─
心黄第一
-
├─
肝黄第二
-
├─
脾黄第三
-
├─
肺黄第四
-
├─
肾黄第五
-
├─
鬼黄第六
-
├─
奸黄第七
-
├─
血黄第八
-
├─
人黄第九
-
├─
黄第十一
-
├─
急黄第十二
-
├─
痫黄第十四
-
├─
白黄第十五
-
├─
阴黄第十六
-
├─
胆黄第十七
-
├─
惊黄第十八
-
├─
风黄第十九
-
├─
走精黄第二十
-
├─
酒黄第二十一
-
├─
鸡黄第二十二
-
├─
蚰蜒黄第二十三
-
├─
火黄第二十四
-
├─
走马黄第二十五
-
├─
房黄第二十六
-
├─
黑黄第二十七
-
├─
厌黄第二十八
-
├─
水黄第二十九
-
├─
爪黄第三十
-
├─
肠黄第三十一
-
├─
犊黄第三十二
-
├─
气黄第三十三
-
├─
猪黄第三十四
-
├─
土黄第三十五
-
├─
虾蟆黄第三十六
-
├─
圣惠方三十六种黄证点烙论并方证
-
├─
肝黄证候
-
├─
心黄证候
-
├─
脾黄证候
-
├─
肺黄证候
-
├─
肾黄证候
-
├─
胆黄证候
-
├─
脑黄证候
-
├─
行黄证候
-
├─
癖黄证候
-
├─
胃黄证候
-
├─
鬼黄证候
-
├─
奸黄证候
-
├─
走马黄证候
-
├─
立黄证候
-
├─
黑黄证候
-
├─
体黄证候
-
├─
劳黄证候
-
├─
脊禁黄证候
-
├─
食黄证候
-
├─
火黄证候
-
├─
阴黄证候
-
├─
气黄证候
-
├─
黄证候
-
├─
髓黄证候
-
├─
房黄证候
-
├─
血黄证候
-
├─
忧黄证候
-
├─
惊黄证候
-
├─
花黄证候
-
├─
疟黄证候
-
├─
水黄证候
-
├─
蛇黄证候
-
├─
牛黄证候
-
├─
鸦黄证候
-
├─
鸡黄证候
-
├─
蚰蜒黄证候
-
├─
诸疸(附论)
-
├─
风疸(附论)
-
├─
胃疸(附论)
-
├─
谷疸(附论)
-
├─
酒疸(附论)
-
├─
女劳疸(附论)
-
├─
黑疸(附论)
-
├─
三十六黄附论
- 卷一百九十七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八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九 诸疟门
- 卷二百 诸疟门
- 卷二百一 霍乱门
- 卷二百二 霍乱门
- 卷二百三 霍乱门
- 卷二百四 膈噎门
- 卷二百五 膈噎门
- 卷二百六 呕吐门
-
卷二百七 泄痢门
-
├─
总论
-
├─
总论
- 卷二百八 泄痢门
- 卷二百九 泄痢门
- 卷二百十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二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三 痢兼渴(附论)
- 卷二百十四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五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六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七 诸虚门
-
卷二百十八 诸虚门
-
├─
补虚益气
-
├─
补虚益气
- 卷二百十九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一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二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三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四 诸虚门
-
├─
平补
-
├─
平补
-
卷二百二十五 诸虚门
-
├─
补益诸虚
-
├─
补益诸虚
- 卷二百二十六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七 虚劳门
-
├─
虚劳(附论)
-
├─
虚劳(附论)
- 卷二百二十八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九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一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二 虚劳门
-
├─
虚劳不足(附论)
-
├─
虚劳呕逆(附论)
-
├─
虚劳咳唾脓血(附论)
-
├─
虚劳唾稠粘(附论)
-
├─
虚劳不思饮食(附论)
-
├─
虚劳食不消(附论)
-
├─
虚劳不足(附论)
- 卷二百三十三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四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
├─
总论
-
├─
又论
-
├─
治诸疾药性(出拔粹方)
-
├─
劳瘵(附论)
-
├─
灸法
-
├─
唐中书侍郎崔知悌政序
-
├─
取穴法
-
├─
总论
- 卷二百三十六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七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八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九 诸虫门
-
卷二百四十 脚气门
-
├─
一切香港脚附论
-
├─
一切香港脚附论
-
卷二百四十一 脚气门
-
├─
一切风寒暑湿香港脚附论
-
├─
风香港脚附论
-
├─
一切风寒暑湿香港脚附论
- 卷二百四十二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三 脚气门
-
├─
香港脚缓弱附论
-
├─
香港脚痹挛附论
-
├─
香港脚疼痛皮肤不仁附论
-
├─
导引法
-
├─
香港脚缓弱附论
- 卷二百四十四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五 脚气门
-
├─
香港脚心腹胀满附论
-
├─
香港脚呕逆附论
-
├─
香港脚语言蹇涩附论
-
├─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附论
-
├─
香港脚风经五脏惊悸附论
-
├─
香港脚变成水肿附论
-
├─
香港脚心腹胀满附论
-
卷二百四十六 脚气门
-
├─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
├─
香港脚上生风毒疮
-
├─
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
├─
香港脚春夏防发
-
├─
脚臭汗
-
├─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 卷二百四十七 疝门
- 卷二百四十八 疝门
- 卷二百四十九 疝门
- 卷二百五十 疝门
- 卷二百五十一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二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三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四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五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六 杂治门
-
├─
杂病
-
├─
杂病
- 卷二百五十七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八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九 食治门
-
卷二百六十 乳石门
-
├─
总论
-
├─
研炼服饵钟乳
-
├─
研炼服饵石英
-
├─
服乳石后禁忌(附论)
-
├─
服石后将息补饵(附论)
-
├─
服石后解散药势(附论)
-
├─
乳石将适失度(附论)
-
├─
乳石发动(附论)
-
├─
总论
-
卷二百六十一 乳石门
-
├─
乳石发寒热头痛(附论)
-
├─
乳石发苦热解折(附论)
-
├─
乳石发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附论)
-
├─
乳石发烦渴(附论)
-
├─
乳石发烦闷(附论)
-
├─
乳石发目昏赤痛(附论)
-
├─
乳石发吐血衄血(附论)
-
├─
乳石发上气喘嗽(附论)
-
├─
乳石发痰饮呕逆(附论)
-
├─
乳石发霍乱转筋(附论)
-
├─
乳石发心腹痛噤(附论)
-
├─
乳石发心腹胀满(附论)
-
├─
乳石发痞结羸瘦(附论)
-
├─
乳石发寒热头痛(附论)
-
卷二百六十二 乳石门
-
├─
乳石发浮肿(附论)
-
├─
乳石发痈肿(附论)
-
├─
乳石发身体生疮(附论)
-
├─
乳石发口舌生疮(附论)
-
├─
乳石发两脚卒冷两胁腋卒热并口噤(附论)
-
├─
乳石发香港脚(附论)
-
├─
乳石发小便淋涩(附论)
-
├─
乳石发大小便不通(附论)
-
├─
乳石发下痢(附论)
-
├─
服乳石备饮常法(附论)
-
├─
乳石发诸药不治者(附论)
-
├─
乳石发浮肿(附论)
- 卷二百六十三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四 服饵门
-
├─
神仙服饵
-
├─
神仙去三尸九虫(附论)
-
├─
神仙辟谷(附论)
-
├─
神仙服饵
- 二百六十五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六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七 诸汤香煎门
- 卷二百六十八 杂录门
- 卷二百七十二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三 诸疮肿门
-
├─
诸疔疮
-
├─
诸疔疮
- 卷二百七十四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五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六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七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八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九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一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三 痈疽门
-
├─
诸痈疽
-
├─
诸痈疽
-
卷二百八十四 痈疽门
-
├─
诸痈疽
-
├─
诸痈疽
-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七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九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一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二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三 瘰门
- 卷二百九十四 瘿瘤门
-
卷二百九十五 痔漏门
-
├─
诸痔
-
├─
诸痔
-
卷二百九十六 痔漏门
-
├─
诸痔
-
├─
诸痔
- 卷二百九十七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八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九 上部疮门
- 卷三百 上部疮门
- 卷三百一 下部疮门
- 卷三百二 金疮门
- 卷三百三 金疮门
- 卷三百四 刺疮门
-
卷三百五 杖疮门
-
├─
总论
-
├─
总论
- 卷三百六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七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八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九 折伤门
-
卷三百十 折伤门
-
├─
续筋(附论)
-
├─
续筋(附论)
-
卷三百十
-
├─
伤损止痛生肌(附论)
-
├─
伤损止痛生肌(附论)
- 卷三百十 伤损止痛生肌(附论)
-
卷三百十一 折伤门
-
├─
伤折疼痛(附论)
-
├─
伤折恶血不散(附论)
-
├─
伤折腹中瘀血(附论)
-
├─
伤折风肿(附论)
-
├─
头伤脑髓出(附论)
-
├─
坠堕致伤吐唾出血(附论)
-
├─
诸骨蹉跌(附论)
-
├─
伤折疼痛(附论)
-
卷三百十二 折伤门
-
├─
从高坠下(附论)
-
├─
坠车落马(附论)
-
├─
治诸伤折淋熨贴(附论)
-
├─
从高坠下(附论)
-
卷三百十三 膏药门
-
├─
总论
-
├─
总论
-
卷三百十四
-
├─
膏药门
-
├─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四 膏药门
-
├─
疮肿伤折方
-
├─
疮肿伤折方
-
卷三百十五
-
├─
膏药门
-
├─
膏药门
- 卷三百十五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二 妇人诸疾门
-
├─
虚损
-
├─
虚损
- 卷三百二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七 妇人诸疾门
-
├─
杂病
-
├─
杂病
-
卷三百二十八 妇人诸疾门
-
├─
杂病
-
├─
杂病
-
卷三百二十九 妇人诸疾门
-
├─
崩中漏下
-
├─
崩中漏下
- 卷三百三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六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七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八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九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一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二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三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四 妊娠诸疾门
-
├─
诸血
-
├─
坐月方位图并产妇须知法
-
├─
诸血
- 卷三百四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六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八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九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一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二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三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四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六 产难门
- 卷三百五十七 产难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