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长短之脉
长短者,脉之部位也。气血有余,指下势盛,尺寸皆溢,是谓之长。气血不足,指下势促,尺寸不及,是谓之短。故脉长者,恒兼洪大滑疾;脉短者,恒兼虚弱细微。此多属于其人禀赋,而凭脉辨证,即随之以决虚实焉。
长短二脉,合寸关尺三部而言。长者寸尺皆过于本位,短者寸尺皆不及本位,是以关部无所谓长短之象。昔人每谓关不诊短,以寸关尺三部,本是一线贯注,不能离异,故有寸不至关为阳绝,尺不至关为阴绝之说。然则关部即不当有短脉,亦必不能以长脉论矣。又阳气上盛之病,脉长于寸,即短于尺;相火下盛之病,脉长于尺,即短于寸,则所谓上鱼入尺之脉。偏盛于上者,必短于下;偏盛于下者,必短于上,与专论长短之合寸尺而言者不同。凡病而得长脉,若非其人之体质素强,则病魔之势焰方张也,或虚阳之浮露于外也。若更长而不实,长而无神,则形似有余,而其实不及,非佳兆矣。凡病而得短脉,若非其人之体质素弱,则气血之俱衰也。否则实邪凝结于中,而气道不舒也。若复短而无神,形气俱馁,更难图矣。故肿疡脉长,无非阳邪之势盛;而肿疡脉短,则为大毒之坚凝。若在溃后,脓毒已泄,气血已伤,于脉宜敛,则短者似尚合宜,长者必多变幻。苟非毒邪之不减,即其元气之外浮,所谓证虚脉实,皆当顾虑。惟脉短终是正气不周,津液既耗,而脉应之。滋液养阴,是为正治。若其短涩无神,则真阴欲竭,亦自可危。
疡科纲要
-
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
├─
第一节·论阴证阳证
-
├─
第二节·论肿
-
├─
第三节·论痛
-
├─
第四节·论痒
-
├─
第五节·论酸楚不痛
-
├─
第六节·论顽木不痛
-
├─
第七节·论肿疡辨脓之法
-
├─
第八节·论脓之色泽形质
-
├─
第九节·论溃疡之水
-
├─
第十节·论溃疡之血
-
├─
第十一节·论疡科之外感六淫
-
├─
第一节·论阴证阳证
-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
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
├─
第一节·总论
-
├─
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
-
├─
第三节·论肿疡内已成脓之剂
-
├─
第四节·论肿疡行气之剂
-
├─
第五节·论外疡治痰之剂
-
├─
第六节·论外疡清热之剂
-
├─
第七节·论外疡理湿之剂
-
├─
第八节·论外疡温养之剂
-
├─
第九节·论外疡补益之剂
-
├─
第十节·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
-
├─
第十一节·论溃后养胃之剂
-
├─
第十二节·论疡科通用丸散
-
├─
第十三节·论外治之药
-
├─
第一节·总论
- 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