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赤沙糖(Chì Shā Tánɡ)
-
英文名brown sugar
-
别名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纲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红糖(《医林纂要》),片黄糖(《本草求原》)。
-
性味甘,温。①《唐本草》:"味甘
-
归经入肝、脾、胃经。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②《本草求真》:"入肝。"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④《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
-
功效
-
用量内服:开水、酒或药汁冲化,3~5钱。外用:化水涂或研末敷。
-
禁忌
-
附方
-
应用
-
论述
1.《唐本草》:功体与石蜜同,而冷利过之。
2.《食疗本草》:主心热口干。
4.《本草衍义
》:治心肺大肠热。今医家治暴热,多以此物为先导。5.《本草纲目》:和中助脾,缓肝气。
6.《本经逢原》:熬焦,治产妇败血冲心,及虚赢老弱血痢不可攻者。
7.《本草从新》:补,和中和血,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和血则紫者为优。
8.《医林纂要》:暖胃,补脾,缓肝,去瘀,活血,润肠。
9.《随息居饮食谱》:散寒活血,舒筋止痛。
10.《本草纲目》:沙糖性温,殊于蔗浆,故不宜多食。但其性能和脾缓肝,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本草》言其性寒,苏恭谓其冷利,皆昧此理。
11.《本草求真》:沙糖,本于甘蔗所成。甘蔗气禀中和,味甘气寒,已为除热润燥之味,其治则能利肠解烦,消痰止渴。至于沙糖,经火煅炼,性转为温,色变为赤,与蔗又似有别,故能行血化瘀,是以产妇血晕,多有用此与酒冲服,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小儿丸散,用此调服,取其温以通滞也;烟草用以解毒,亦取其有开导之力也。然性温则消、则下,故虚热过服,则有损齿消肌之病;味甘主缓、主壅,故痰湿过服,则有恋膈胀满之弊,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
-
炮制
-
鉴别
-
贮藏
-
药理
-
分布
-
成份
赤沙糖
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